摘要:鉴于年2月23日(阴历正月十六)杨靖宇将*牺牲时,只有向敌人告密且当向导的赵廷喜和参与追杀的敌寇在场,并无第三方目击者,加之由于历史原因和时过境迁,所以今天抗联史学界没有复原杨靖宇将*壮烈牺牲过程原貌。我们通过研究、解析和整理伪“通化省警务厅关于枪杀杨靖宇经过情况的报告(年3月6日通省警特密号)”文件等史料,考察勘验了“杨靖宇将*临终前与敌寇浴血搏杀、直至壮烈殉国”战场遗址。
年3月6日通省警特密号文件记载:
······通化省警察队本部讨伐队“快速挺进队”,于康德七年(年)二月二十三日(阴历正月十六)十六时三十分,在濛江县(今靖宇县)城西南六公里的四九○高地附近的濛江河河岸,枪杀了东北抗日联*第一路*总司令杨靖宇。
①、战斗时间:康德七年二月二十三日十六时左右至十六时三十分。②、战斗场所:濛江县城西南六公里处四九O高地附近的三道濛江河岸(靖宇县三道崴子)。③、敌寇追杀杨靖宇将*战斗部队:伪通化省警察队本部人员西谷(即西谷喜代人)警佐等二十一名。④、杨靖宇将*与敌寇交战状况:
伪通化省警察本部人员西谷警佐等二十一名,十五时十分从本部出发,在保安村南约一公里处下车后,由送来情报的保安村居民赵廷喜作向导,沿着三道濛江河,向着七四三高地以西的高地急速前进。
在前进约两公里的地点发现有山中小房(系农民为收庄稼而盖的)。据向导人讲,自己与那个人(杨靖宇)接触的地方在该地(山中小房)东南约一百米处。敌寇因此又从该地向东南前进约一百米的地点后,部队分成两部份,从左右两路分别包抄前进,两队并保持不断联系。
敌寇右翼部队在前进约一百米处的南坡地发现了有人最近还使用的山寨(洞穴)。
此时,敌寇一边查找脚印、一边前进着,很快发现人影(杨靖宇),于是敌寇部队立即进入可能攻击的位置上、并展开战斗······。
山上的人(杨靖宇)也发现敌寇讨伐队到来,遂利用密林(当地木材在数年前已被采伐,但直径五寸左右的小树繁密,五十米以外很难击中)一面巧妙地应战,一面撤退······。
其间,敌寇讨伐队曾数次从缓攻击,劝共投降,但杨靖宇将*无投降表现,两手拿着毛瑟一号手枪和考尔特式二号手枪(枪的种类和型号是杨靖宇将*牺牲后敌寇查明),进行顽强的抵抗射击······。
但是,占据有利地形敌寇讨伐队两队协力交战约二十多分钟,经敌寇左右两部队的夹击,在四九O高地将杨靖宇将*枪杀,杨靖宇将*牺牲时间是年2月23日16时30分。
杨靖宇将*牺牲后,敌寇从像貌等来看,认为是杨靖宇,遂将尸体收藏起来,运回濛江县城······。
年10月16日下午,在东北抗联第一路*总司令杨靖宇将*牺牲七十九之际,我们在靖宇县三道崴子杨靖宇将*殉国战场遗址考察时,采集到一枚“年2月23日日寇雪地追杀杨靖宇将*过程中、向他开枪射击时遗留在战场的日制99步枪(*铜)弹壳、7.7×58mm”。
这是首次发现日寇使用日制最先进枪械、来追杀杨靖宇的“唯一最新物证”!
也是东北抗联史学界对“杨靖宇将*殉国史实”研究的最新重大发现!
年2月23日,伟大抗日民族英雄、优秀共产主义战土、中国共产*和*领导的人民*队杰出将领、东北抗日联*第一路*总司令杨靖宇将*,在濛江县(今靖宇县)三道崴子壮烈殉国,是东北抗日联*历史上一个重大事件。
年2月23日(阴历正月十六),在靖宇县三道崴子带队指挥敌寇枪
靖宇将*刽子手,伪通化省警务厅警察本部人员西谷喜代人警佐照片
建国以来,诸多部门和抗联史学家依据各方史料,对杨靖宇将*在靖宇县三道崴子牺牲过程深入考证研究,搞清楚了该重大事件基本情况。但是,始终没有找出年2月23日16时——16时30分,敌寇在靖宇县三道崴子与杨靖宇将*发生激烈枪战时的“遗留物证”。
鉴于杨靖宇将*牺牲时,只有向敌人告密且当向导的赵廷喜和参与剿杀的敌寇二十一人在场,并无第三方目击者,加之由于历史原因和时过境迁,至今无法复原杨靖宇将*壮烈牺牲过程原貌。
伪满一九四O年四月出版的日文杂志《协和》第期记载,伪通化省警察队讨伐本部,于一九四0年二月二十三日在濛江县三道崴子围捕射杀杨靖宇将*后,一九四零年三月三十一日在吉林省柳河县三源浦警察署,召开了有《协和》杂志日本记者宫本等参加的座谈会,与会的主要刽子手详细表述了“最后围捕杀害杨靖宇将*过程”(本次座谈会也许由于“敌寇内部矛盾”,只字未提敌寇枪杀杨靖宇将*带队指挥官西谷喜代人警佐。但是,伪满《东边道治安肃正工作》〈第号文件”,记载了“当时,在濛江县三道崴子临阵追杀杨靖宇将*的快速挺进队第一梯队指挥官是‘西谷喜代人’”。西谷喜代人是伪通化省警察队讨伐本部警佐。在后续各梯队到达之前,杨靖宇将*已经牺牲):
1、益子理雄氏系通化省警务厅警尉补、大网系通化警务厅警尉,此二人都是在距离杨靖宇将*有二十米距离,紧追不舍,是最后的决战者。
2、座谈会记录者宫本系满洲国《协和》杂志社日本记者。······
益子(益子理雄氏)(说):(一九四0年二月)十八日(阴历正月十一),在濛江县城东六公里的大东沟部落附近,发现杨(靖宇)的两名部下在那里搞粮食,大东沟警防队和特搜班立即出动将他们打死。这样越发弄清楚杨只是一个人了。讨伐队这方面又向邻近这一带的村民发出了“入山打柴绝对不准携带午饭”的命令。
到了二月二十三日,保安村西方约五满里地点,有一个男子向四名在那里打柴农民说:“给弄两袋白面和棉鞋,高价给他们钱。”并拿出一大叠钱让他们看着,还约定接受地点。
由于那个农民的那个报告,讨伐队立即开始了紧张的活动。
岸谷(指岸谷隆一郎)(说):但是那时,讨伐队几乎都到外地搜查去了,警察队本部为了应付万一,留下唐大队的一个中队,而在附近部落,仅有崔大队的一个小队,待机行事。而且,大卡车全部都派出去了,仅有一台预备车,这个情报必须一刻不能等就得去,在立即与各方面联络的同时,集合本部益子君、大网警卫补以下十九人,便乘大卡车奔赴现场而去!
益子(说):命令下达之后,我们立即带上武装,乘大卡车赶紧走。可是,大卡车中途就不能行驶了,没办法只好用来报告的农民做向导、向约定的地点走去。
可是走到那里一看,好像事先知道我们来似的,在约定的地点,连个人影都没有。
但我们却见到留下的大脚印子登上了山,在最先头的人没出声说话,而是用手比划山那边,意思是“有人影”。
登时就紧张起来,全体人员分成两班,一班从山顶上,另一半从山半腰偷偷地一齐往前靠,向山那边岩石缺口处的人影开枪射击,那边的人影,一边滚着,一边逃脱了。
我让四五个人做监视哨,留在山上,命令他们监视人影的去向,追上去。
这时,见到对方跑得已经把力量用尽了,再次靠山麓的地物做隐蔽,拼死疯狂地应战,双手都持枪乱射起来。
敌我相距五十米,我们再次催其他归顺:“你怎么抵抗也没用!归顺吧!”
但代替他回答的是手枪子弹。“干掉他!畜生!”
更进击到三十米,他被逼得进退维谷了。
这时我方又分成两伙,我带领一名满警到山上接受山上监视队指导,最后迫近二十米。
这时,我这一伙和别的队,从两面进行射击。
大约交战十分钟,不知是那一面所射的子弹命中了,敌人(指杨靖宇将*)啪嗒一声被击毙了。
这是我亲眼看到的。“击毙了!前进!”我用尽力气大声喊着,当跑上去一看,一个身中数弹的大汉仰面倒在地上。
从平常看熟了的人像图和这一比较,马上就认出:“这就是杨!”
这种预想完全猜中了。又经过杨的部下检验的结果,断明这个汉子并非别人,正是大头目杨靖宇。
在断定时,大家都围着尸体忽忽悠悠,转眼间,又像约定的一样,喊叫:“万岁!”
接着又哦儿哦儿地哭起来。······。
杨靖宇将*牺牲地(今《杨靖宇将*殉国地纪念碑·护碑亭》)原始地貌照片(左图是拧筋子树残留树楂子照片、右图是木碑照片)
最近两年,笔者在依据伪“满洲国通化省警务厅关于枪杀杨靖宇经过情况的报告(年3月6日·通省警特密第号)”文件等史料,以及我们十几年勘察抗联遗址遗迹的经验,与靖宇县杨靖宇精神研究会秘书长李立斌同志,多次到靖宇县三道崴子杨靖宇将*身中致命枪弹地(今《杨靖宇将*殉国地纪念碑·护碑亭》)和牺牲前一晚栖息地戗子之地实地勘察,发现许多重要可疑线索。
年11月22日,刘静祥在靖宇县三道崴子依据“通省警特密号文件”等史料实地考察照片(李立斌摄)
我们经过反复研究,一致认为只要选择恰当季节,有可能在上述两地之间的沟谷丛林中,寻找到敌寇一路追杀杨靖宇将*时激烈枪战“遗留物”,并据此能从起伏山峦复杂地形中,找出双方一路枪战的“大致方向和路径”。
为此我们经过长期研究、依据《年3月6日·通省警特密第号》文件等史料记载的敌寇在“杨靖宇牺牲前一晚栖息地戗子”起步追踪、发现“雪地足迹”、往东南方向山坡兵分两翼搜索前进、发现“丛林中人影”、开枪射击、敌我枪战的“大致方向”,并根据前几次实地勘察现场地形,利用“靖宇县三道崴子卫星地图”,绘制了《年2月23日靖宇县三道崴子杨靖宇将*与追踪敌寇激烈枪战路线(草图)》,确定了在靖宇县三道崴子“寻找杨靖宇将*殉国战场遗留物”具体勘察大致方向,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等待秋末冬初,靖宇县三道崴子一带草枯叶落、林内视线清晰最佳时节。
年10月16日14时,吉林省东北抗联研究会会员刘静祥、靖宇县杨靖宇精神研究会秘书长李立斌和会员刘伟、靖宇县红色抗联文化培训中心经理宫兆廷、靖宇县三道崴子居民宋俊辉五人,携带“微型遥控无人机”和金属探测仪等设备,驱车来到靖宇县三道崴子“年2月22日杨靖宇将*牺牲前一晚住过的地戗子”,在其东南方向百米远树林边缘,按照“满洲国通化省警务厅关于枪杀杨靖宇经过情况的报告(年3月6日·通省警特密第号)”文件等史料记载的“敌寇发现、追踪、射杀杨靖宇将*大致方向”仔细勘察。
年10月16日下午,笔者(左二)与刘伟(左三)、向导宋俊辉(左一)、李立斌、宫兆廷来到刚刚复建的“年2月22日杨靖宇将*牺牲前一晚住过的地戗子”处,对照《年2月23日靖宇县三道崴子杨靖宇将*与追踪敌寇激烈枪战路线(草图)》,研究确定勘察方向路径照片(李立斌摄)
宫兆廷操作“微型遥控无人机”,沿着“杨靖宇将*牺牲前一晚栖息地戗子至致命中弹牺牲地(《杨靖宇将*殉国地纪念碑·护碑亭》)”方向和线路,进行航空拍摄,为地面勘察人员提供了当地“地形地貌图像资料”。
年10月16日下午,宫兆廷操作“微型遥控无人机”航空拍摄,年秋天原位置复建的“年2月23日在靖宇县三道崴子杨靖宇将*牺牲前一晚栖息的地戗子”照片
年10月16日下午,宫兆廷操作“遥控无人机”,沿“杨靖宇将*牺牲前一晚栖息地戗子至遭受致命中弹牺牲地(《杨靖宇将*殉国地纪念碑·护碑亭》)”方向和线路进行航空拍摄“地形地貌图像资料照片。红色箭头所示为发掘“日制T-99弹壳”位置;绿色箭头所示即敌寇围剿追踪杨靖宇将*、并发生枪战山谷;黑色箭头所示即“《杨靖宇将*殉国地纪念碑·护碑亭》”方向;*色箭头所示即“杨靖宇栖息地戗子”方向。
刘静祥、李立斌、刘伟与向导宋俊辉四人按照《年2月23日靖宇县三道崴子杨靖宇将*与追踪敌寇激烈枪战路线(草图)》所标定的方向,才从“杨靖宇将*牺牲前一晚栖息地戗子”所在地出发,向东南方向行进一百米,然后也“模拟当时敌寇追踪杨靖宇将*方式”分为“左、右”两翼、分别向坡度约30°山坡一路仔细勘察。
年10月16日14时,刘静祥(左一)、刘伟(左二)、宋俊辉(左三)从靖宇县三道崴子“年2月22日杨靖宇将*牺牲前一晚住过的地戗子”出发,在其东南方向百米树林边缘,进入杨靖宇将*殉国地战场勘察照片(李立斌摄)。*色箭头所示为勘察方向
右翼一组刘静祥和李立斌沿半山腰、以搜寻伪“通省警特密号”文件记载的“发现匪贼最近还使用的山寨(洞穴)”为主要目标。左翼一组向导宋俊辉和刘伟沿东南方向沿山坡迂回前进、一路仔细搜寻到山脊线。但是,由于该山坡79年以前原有树木经几度采伐已绝迹、现有树木树龄只有二三十年左右,加之风雨侵蚀,当年“杨靖宇将*与敌寇激烈枪战痕迹”荡然无存。右翼小组刘静祥和李立斌观察到“地戗子南偏东”山坡上有两条陈年雨水冲刷出的沟趟子直通山脊,估计即使沟趟子里原有“很浅洞穴”、经过79年风雨侵蚀已是早已坍塌······。
我们四人来到山脊线,再次依据“伪通省警特密号”文件记载“杨靖宇将*与敌寇激烈枪战过程”,在现场反复揣摩、研究后,决定四个人沿此地半山腰“由东向南、呈扇形、使用金属探测仪一路探测搜寻‘当年杨靖宇将*与敌寇激烈枪战遗时,可能遗留在朽烂残存大树楂子里子弹头和沉积在腐殖土里的子弹壳’”······。
我们四人沿半山腰曾“扇形”由东向南探测过程中,很快有了效果,在前进了二三百米来到“杨靖宇将*牺牲前一晚栖息的地戗子”的东偏南山坡大沟趟子边缘处时,探测到两枚“牛马蹄铁掌”,估计是数十年前采伐木材时的“遗留物”。
我们下到大沟趟子底部、向南攀登上陡峭山坡,来到“杨靖宇将*牺牲前一晚栖息的地戗子”正南方向约米的山坡上,刘静祥在“一巴山嘴子南坡”的两株伴生、胸径约五十公分红松树东侧探测时,探测仪器出现“发现金属物报警蜂鸣声”,刘伟和宋俊辉二人上前用手拨开地面“草皮子”、在深约五公分黑色腐殖土层里,发现一枚沉积多年的“*色子弹壳”。
年10月16日14:50,在靖宇县三道崴子“年2月23日杨靖宇将*牺牲前一晚栖息的地戗子”正南方向约米山坡上两株伴生、胸径约五十公分红松树东侧,采集到一枚击发*铜子弹壳现场照片
指挥大家用手机现场拍照、录像、记录了“挖掘子弹壳”过程,并用手机测定了该枚*铜子弹壳采集位置的地理坐标······。
大家看到“一枚淡米*色*铜子弹壳”,渐渐从黑色腐殖土渐渐露出,都异常兴奋!对东北抗战时期枪械颇有研究的刘伟同志,小心翼翼把刚出土的“子弹壳”放在手心里,也许是激动心情影响了判断力,也许是过去多次在抗战遗址挖掘的都是日制“三八”式步枪子弹壳,也许是对少见的日制“九九”步枪弹壳不熟悉,刘伟同志仔细端详查看后说“这是一枚沉积埋在这里数十年的日制‘三八’式步枪击发子弹壳,用文物界‘行话’来说,从这枚子弹壳呈现‘吃土很重’成色,它掩埋在这里至少有六七十年时间······”。
采集位置现场手机卫星定位数据和笔者手拿“*铜子弹壳”照片
-10-16,刘伟(右一)、宋俊辉(右二)在靖宇县三道崴子“年2月23日杨靖宇将*牺牲前一晚栖息的地戗子”正南方向约米“一巴山嘴子”,采集击发*铜子弹壳现场、以及木桩标记照片。*色箭头指示铁锹方向、即距此北侧约米是“年2月23日杨靖宇将*牺牲前一晚栖息地戗子”。
蓝色箭头所示为“两株伴生、胸径约五十公分红松树”地标树。黑色箭头所示插入地表铁锹
在七十九年前杨靖宇将*殉国战场,采集到数十年沉积掩埋在腐殖土里“*铜子弹壳”,给大家带来继续勘察的信心和力量,但在采集子弹处扩大搜索范围,竟然一无所获。然后按着此地至西南“《杨靖宇将*殉国地纪念碑·护碑亭》”大致方向,我们顺山坡而下到达三道蒙江河南岸边较大“卧牛石群”,一路持续探测,还是没有收获。
由于再往前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靖宇县在三道濛江河修建的小型水电站库区——“将*湖”,而且电站水坝——《杨靖宇将*殉国地纪念碑·护碑亭》约米之间,因为是《杨靖宇将*殉国地》场区和《将*湖》水面,原有地形地貌荡然无存,所以这一地段“原杨靖宇将*与敌寇最激烈枪战痕迹”已无法探测。
这时已是下午四点多钟,林内光线暗淡下来。我们抱着再寻找一枚弹壳的一线希望,从电站水坝向东攀上山脊线,沿“弧形”山脊线勘察了四五百米,到达《杨靖宇将*殉国地》景区“雄风亭”,结果还是徒劳一场。
如图所示:红色箭头表所示杨靖宇将*撤往“殉国厅”大致方向;*色箭头所示敌寇右翼追踪包抄杨靖宇将*大致方向;黑色箭头所示敌寇左翼追踪围堵杨靖宇将*大致方向;红色圆圈为殉国厅位置;蓝色圆圈为杨靖宇将*牺牲前一晚栖息地戗子位置;绿色圆圈为采集日制“T-99”步枪*铜弹壳位置(刘静祥制图)
在夜幕渐渐笼罩昔日“杨靖宇将*殉国战场”上空时,大家怀着“欣喜和遗憾”复杂心情、恋恋不舍地带着那枚费尽几年心血研究史料、筹划一年之久、数小时翻山越岭、丛林跋涉、苦苦追踪,才搜寻到的“稀世珍贵抗联文物——*铜子弹壳”驱车返程。
年10月16日14:50,在靖宇县三道崴子《护碑亭》东北方向约米、杨靖宇将*牺牲前一晚栖息地“地戗子”正南方向约米山坡上的5厘米腐殖土层内采集的日制“T-99步枪7.7×58mm”弹壳照片
日制“T-99步枪7.7×58mm”弹壳出土20天,颜色色泽发生“氧化”变化照片(-11-5刘静祥摄)
年10月16日,刘静祥、李立斌、刘伟、宫兆廷、宋*辉在靖宇县三道崴子“年2月23日杨靖宇将*殉国战场”采集“*铜子弹壳”现场数据:
①、时间:年10月16日14:50②、地理坐标:东经°46′13"北纬42°21′16"③、*铜子弹壳:口径7.7mm、长58mm、沉积腐殖土层深约5cmm、土*色、完整无损。④、卫星地图测定采集弹壳具体位置:在年2月23日杨靖宇将*牺牲前一晚栖息的地戗子”正南方向约米;杨靖宇将*被敌寇击中致命子弹牺牲地《护碑亭》东北方向约米;杨靖宇将*牺牲前一晚栖息地戗子与牺牲地《护碑亭》两地直线距离约米。
我们经过深入研究在靖宇县三道崴子“年2月23日杨靖宇将*殉国战场”采集的这枚“*铜击发弹壳”,刘伟同志依据测量数据查阅东北抗战时期日制枪械资料,并请研究东北抗战时期枪械专业人士戴福*先生鉴定,两者均证明:
该子弹壳是东北抗战时期日制九九步枪“T-99”7.7×58mm”弹壳,日制“九九”式步枪是年日制最先进步枪(其子弹与日制九二式重机枪通用),该子弹对人伤害力大于日制“三八”式步枪6.5×50mm子弹。
另:从该弹壳沉积掩埋腐殖土层约五公分深度内、腐蚀程度和呈现土*色泽分析判断,其在地下掩埋年限“六七十年”以上。
“九九”式步枪是二战时期,日本*队以“三八”式口径6.5mm步枪为基础、改进发展的新一代日*制式步枪。日制“九九”式步枪年(日本纪元年·昭和14年)定型投产、服役,所以命名为“九九”式步枪,使用的7.7×58mm子弹头短、击中目标后易翻滚、造成枪伤重。因此“九九”式步枪子弹对人体的伤害力,比使用:6.5×50mm口径弹药的“三零”式、或“三八”大盖步枪大的多。这种武器主要是驻扎在满洲国(东北)关东*使用,抗战时中国关内很少见这种步枪。制“7.7×58mm·T-99”步枪弹为日制九九步枪和日制九二重机枪通用子弹。
左日制T-99步枪弹·右日制38式步枪弹/10/16在杨靖宇殉国战场采集的日制“九九”步枪弹壳
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结论是:
这是一枚年2月23日16时左右,日寇在靖宇县三道崴子追杀杨靖宇将*、向杨靖宇将*射击时遗留的“子弹壳”,应属于“抗联一级文物”。
靖宇县历史记载,有史以来靖宇县三道崴子唯一战事,就是杨靖宇将*牺牲战斗。
我们本次实地勘察有以下两点重大发现:
第一个重大发现!是我们深入研究考证“杨靖宇将*牺牲战斗过程”史料,走进杨靖宇将*殉国战场,发现了沉睡七十九年的敌寇追杀杨靖宇将*“日制T-99步枪弹壳”。
由此可见,该子弹壳是当时敌寇使用日制最先进枪械、来追杀杨靖宇将*的“实物物证”!这是东北抗联史学界对“杨靖宇将*殉国重大事件”研究的最新重大发现!
第二个重大发现!是我们深入研究考证记载“杨靖宇将*牺牲战斗过程的约30分钟时间段”史料,经过走进杨靖宇将*殉国战场实地勘验证明,我们模拟绘制的《年2月23日靖宇县三道崴子杨靖宇将*与追踪敌寇激烈枪战路线(草图)》,是符合史料记载的“约30分钟时间段”所能到达“路线”。
而且我们从此次采集弹壳位置、以及当时敌我双方体能状况、战力“21:1”、当时当地季节气候、树林植被和地形地貌形态等诸因素,来分析当年敌我双方“30多分钟”激烈枪战中所能走过的距离,其结论是与我们绘制的“日寇追杀杨靖宇将*一路激烈枪战‘七百余米’路径草图的情况,基本是一致的。
这就是说,在杨靖宇将*牺牲79年之际,我们利用所掌握的史料,历经两年坚持不懈深入探索研究、实地勘验考察,终于可以以该弹壳采集地为“衔接点”、寻找出“杨靖宇将*与日寇一路枪战血拼中、走完的人生最后一程余米”之路径。
杨靖宇将*在生命最后30分钟,以五日断粮、伤病缠身、饥寒交迫生命体征已临极限之躯,面对“1:21”强悍之敌穷凶极恶跟踪追击危机时刻,以“宁死不当‘亡国奴’、浴血搏杀、慷慨赴死”的英雄气慨,拼尽生命最后一点气力做生死最后一搏,“遂利用密林一面巧妙地应战,一面撤退”(敌寇语),直至在到达牺牲地《护碑亭》身中致命枪弹、壮烈殉国那一刻······。
确山濛江万重山,将*英灵两地牵;三道崴子抗战雪,拧筋松柏泪珠涟!
——诗中“雪”含“烈士鲜血”双重之意
今靖宇县三道崴子《杨靖宇将*殉国地纪念碑·护碑亭》照片
当今杨靖宇将*殉国地一角照片。红色箭头所示即《杨靖宇将*殉国地纪念碑·护碑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