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西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靖西各地地名的文化内涵
TUhjnbcbe - 2020/9/25 4:17:00

点标题下蓝字
  地名是一个地方文化的载体。在寻找一个地方历史文化的过程中,除重视有记载的史书、沧桑的建筑和传世的人物外,绝不能忽略在某个地域内流传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地名。我们从靖西地名中同样可以探寻到丰富的文化信息。


  一、壮族传统具象思维的体现


  具象思维是壮民族传统思维的一个根本特征。这种思维方式重视主体的直觉体悟和豁然贯通,形成了壮语修辞中重形象生动、重形上体悟的生动含蓄精神。靖西壮族人民常常根据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通过联想、类化、比喻、借代、拟人、夸张等方式为地方命名,使人见其词而晓其义,甚至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想象得出,给人以形象的感受,体现了壮民族传统思维中具象思维的特征。


  比喻式的地名如“岜谋”,在当地壮语中,“岜”指石山,“谋”指(鸡)瘟。因远望屯后山形似病鸡而得名。“坡香”,“坡”指土堆,土墩,以屯旁土墩形似香炉得名。“弄模破”,“弄”指窄长的山沟,“模”指锅,因所在山弄状圆似锅,中间一处塌馅成洞,像锅底穿空,因而得名。更多靖西好看
  拟人式的地名如“古风”,靖西壮语中“古”即棵,常用在植物名词前;“风”指高兴,欣喜。该屯旁有棵大树,枝叶常随风摇摆,状似欢腾,因而得名。“大能”,“大”指“此地”,“能”即“坐”。该处地形似椅,屯如坐在椅上,因而得名。


  夸张式的地名如“法崩山”,“法”即天。该山的一边曾崩塌下来,当地人夸张地说是“天塌下来”,山因此得名。


  借代式的地名如“部屯”,靖西人习惯把十里称为为一“部”,该村距县城约十里,故名。“吞盘”,在靖西壮语中指磨刀石。此地名有两处,一处是“圩”,因该圩所在山坡上的石头可作磨刀石而得名;一处是村屯,因屯旁冲沟有很多磨刀石而得名。


  以感觉命名的借代式地名相当多。因视觉得名的如“足灯”,“足”指偏僻的地方、角落,“灯”即阴暗。更多靖西好看
  因听觉得名的如“果莫”,“果”即角落,“莫”指声音洪亮。该屯坐落山顶,人们讲话,山下尚能听到响亮的声音,因而得名。“岜谷咕”更直接模拟鸟叫的“谷咕”声命名。因触觉得名的如“布透”、“念透”,“布”指泉水,“念”即水,“透”即温暖。这两处都是因泉水四时皆暖而得名。“念吉”,“吉”指冰冷。因此地水温较低而得名。因味觉得名的如“巴还”,“巴”在这里指村口,“还”即甜。因村口有一种味甜的藤而得名。更多靖西好看
  传统思维对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起着深层的制约作用,决定着该民族文化的特质及其走向。语言作为一个民族具有根本意义的价值系统和意义系统,不仅仅是交际的工具,更是认知的工具,反映着一个民族看待和理解世界的样式,因而是一个凝聚着民族心理、思维特点的文化存在。修辞的运用必须与民族的艺术精神和交际的社会文化情景相契合,因而不可避免地要与民族文化的内在机制——传统思维取得深层的通约,受到传统思维的制约,反映传统思维的要求。[](P80)靖西壮族人民凭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摄取人类自身和自然万物的特征为地理实体命名,使人见其词而晓其义,感觉得到,想象得出,如临其境,如观其形,如闻其声,如嗅其味,栩栩如生,这与具象思维显然是互为表里的。更多靖西好看
  二、历史文化的佐证


  (一)历史的旁证


  仔细阅读一个地方的地名,我们可以追溯到历史的深处。地名其实就是一个地方发展的大事记,记录着地方历史发展的每一个精彩时刻,收藏着发展史。


  在靖西的历史事件中,值得首书一笔的是北宋时侬智高率众抗交反宋。与之有关的地名有:“铁笠山”,相传侬智高出征时把铁笠放在山上,因而得名。后人在山上立庙纪念,叫侬智高铁笠庙。[3](P)“武平”,相传宋侬智高遭狄青武力镇压,在此血战,败走云南,遂名武平,意为武力平定。这些地名与遍布广西、云南的与侬智高有关的地名一道,记录了当年的腥风血雨、刀光剑影。更多靖西好看
  另一些地名也可作为历史事实的佐证。如上文所提“武平”,曾一度名“龙驾圩”,相传南明桂王兵败逃往云南,曾在此住过一宿,因而得名。附近山上确实曾立有记录此事的石碑。从史实看,是可信的。“吴三桂山”则据传清康熙年间吴三桂所部曾率兵到此山建立营盘而得名。


  地名还可反映一定阶段的社会现实。如“天花营”,古时有人在山上筑栅栏避乱,称为“营”,山以营名。“叫更卒”,“叫”指山坳,附近山峦重叠,只此坳可通,形势险要,自古为土匪出没之地,解放前附近村屯轮流派人到此巡更,因而得名。“合弄”,原为3个小屯,因防匪劫,合迁至现在这个山弄居住,因而得名。“多言”,当地壮语“言”指旁边,据传该屯先人被强盗洗劫后,剩下几个人跑到陇桐村旁居住,故名。更多靖西好看
  (二)地名体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


  靖西境内汉语地名不多,且主要在县城新靖镇及其附近。如人民街、新生街、新华街、民权街、学前街、中山街等,这些*治色彩极强的地名历史并不久远。


  自秦代属象郡始,在两千多年的岁月里,靖西与内地一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两千多年的岁月中,外来文化的影响始终不绝。各族人民迁入靖西并同化为壮族的也难以统计。这其中,尤以汉族为最。清乾隆年间镇安知府赵翼(江苏人)所撰归顺土俗诗注:“粤东贾此者多娶妇立家”。民国后,到靖西经商的汉人更多,较大的圩镇街上都有汉人落籍,其后代受到壮族各种习俗的深远影响,故靖西壮族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由外地迁来已融化为壮民的汉人后裔。[1](P)。更多靖西好看
  如“宾山”。宾山位于县城东北,原名滨山,取临水之意。清康熙六年有蜀僧西来意到此修炼,潜心佛事,救世济贫。因有客僧住持,山名便更异为宾山。县城西太极山的得名则与武当山道人张三丰与吕洞宾在此斗法的传说有关。佛教、道教均不是当地本土产生的宗教,此二山的得名说明了外来宗教文化在当地的影响和传播。


  而“渔翁撒网”、“五马归槽”、“紫壁樵歌”3个地名更是体现出外来文化尤其是汉文化的影响。表现在3个方面:第一,这3个地名是纯汉语地名,这在靖西地名中实为鲜见。更多靖西好看
  “龙”和“凤”是中华民族最崇拜的两个图腾,是汉文化的象征,并非壮族本土的图腾。靖西的一些地名(音译除外)也以龙、凤命名,同样折射出汉文化的影响。如“龙臻屯”、“里龙”、“龙暖”、“龙凤”、“足凤”、“吉凤”等。


  壮语中汉语借词甚多,主要借自曾作为广西族际交际语的汉语方言古平话。靖西许多地名来自于汉语借词。如,“足”、“逐”开头的地名在境内分布极广。“足”、“逐”都是靖西壮语ko:k9的音译,指偏僻的地方、角落。ko:k9就是借自汉语中的“角”。而下文第(三)点中第4点所列带“匠”的地名也是如此。“匠”在靖西壮语中读为tsa6,同样借自汉语。“排索”中的“索”读为θa:k9借自汉语中的“爽”,义指清爽。更多靖西好看
  (三)地名体现着风土人情、趣闻逸事


  1.体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


  壮族有入赘婚的习俗,靖西的一些地方也如此。个别地名反映了这一婚俗。如“四良”,“良”指招赘上门的女婿。相传该地原有一户人家,家有四女,都招郎入赘。故而得名。


  壮族是一个非常好客的民族,这在地名中有所反映。如“茶柳”屯,“柳”即完。相传该屯对客人很热情,常以茶酒相待,直至茶酒喝尽。这个地名的由来体现了人们对这种美德的褒扬。


  壮族崇尚团结互助,《传扬歌》对此有所阐述:“春耕待插秧,有牛要相帮。挨家轮流种,合力度大忙。借牛给人用,不会死峒场。各人顾自己,前辈不主张。”[4](P)这在地名中同样有所反映。更多靖西好看
  壮族人民极重感情,分手时总是千叮咛万嘱咐,“弄星”就体现了这一点。靖西壮语中“星”指叮嘱,寄语。更多靖西好看
  壮族人民承袭了古越人“尚越声”,“作越歌”的风习。在壮族人口比例极高的靖西,好歌之俗更是普遍。清《归顺直隶州志》载:春三二月圩场好,蛮女红妆趁圩。更多靖西好看
  靖西提线木偶戏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是壮族传统文艺园地中的一朵奇葩。“个麻”即由此得来。“个”即此地,“麻”指来、前来,“个麻”即“(很多人)来的地方”。更多靖西好看
  壮族人民喜制腊肉,地名“驮腊”即反映了这一习惯。该屯住在山上,以前猎获野兽吃不完,经常制作成腊肉,因而得名。


  粽子是靖西壮族人民春节、端午必备的食品,棕叶在当地叫“栋”,壮族人民对“栋”有着敏锐的感知和深厚的感情。“弄栋”的得名,就是因所在山弄旧时多长叶片能包棕粑的一种植物。


  其他习俗在地名中也有所反映。如“安乐”,清代该屯习俗为二月初二燃放花炮,用竹制安乐圈,祈求安乐,故而得名。


  .体现了壮族称谓的特点


  壮族在人际交往中,无论是亲属之间,还是非亲属之间,对对方的称呼都非常注重辈分和长幼。此外,壮族从子女称、从孙(外孙)称的习惯非常普遍。且一律采用尊称在前,子女名、孙(外孙)名在后的方式。地名对此亦有所体现。如“吓孟山”,“吓”一般译作“娅”,指年老的妇人。据传很久以前此山为叫“孟”的妇人占有,故名。“公天益山”,山脚下有小山弄,原住一位其孙叫“天益”的老人,因而得名。更多靖西好看
  3.部分地名反映了一些生活场景


  如“甲斗”,当地壮语“甲”指合起来,“斗”即手杖。传说00年前开村始祖迁来时,两个小儿子抬来一条狗,各持手杖助力,因而得名。“偶上”、“偶中”、“偶下”,所处谷地统称“偶”。“偶”在当地壮语中有恶心之义。从前有人在此采蕈吃而恶心;共有三屯,分别根据其所处位置为谷地上方、中间和下方而得名。“马浪”,“浪”是事情办不成或中途停止之意。相传州官骑马去他处,到此返回,因而得名。更多靖西好看
  上述地名记录的都是社会小事,从中却反映出当地的民风习俗,它们是地名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4.反映了经济生活、各行各业


  靖西自古是一个各行业较发达的地区,地名反映了这一点。如“富乐”,“富”指土堆、土墩,“乐”即箩。因此地以前编织箩筐的人多而得名。“盆屯”,“盆”指搅拌。因最初定居的人专做煮制蔗糖时搅拌糖浆的工作而得名。“弄板”,“板”即木板。此地从前长有很多大树,当地人将之锯成木板出售,因而得名。“那沙”,“那”指水田,“沙”即纸。相传过去是制作土纸的地方。“上皿”、“中皿”、“下皿”,“皿”指陶瓷,因此地以前制作陶器,共有三屯,分处上、中、下段而得名。更多靖西好看
  5.反映了当地的畜牧业


  靖西多山,俗称八山一水一分田。从境内遍布“岜”、“布”、“百”、“凌”等地名可见一斑。地形的复杂使得在生产力不甚发达的时代,人们的交通工具主要依靠畜力。由此可以想见,靖西曾是养马业较发达的地方。靖西盛产一种成年体高在厘米以下的矮马,因个矮可从果树下经过,曾被称作果下马。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载:“果下马,高不逾三尺,健而喜行。”该马种善爬坡走山路,性情驯良,载人或驮运安排可靠,是从前靖西人民主要的交通工具,也是饲养的重要家畜,饲养历史达千年以上。许多地名与此有关:如“马雅”,“雅”指遮盖,因该地原为马棚而得名。更多靖西好看
  牛是非常重要的生产工具。作为典型的稻作民族,壮族人民对牛的感情是非常深的,这在目前靖西濒临灭绝的春牛调和舞春牛中有深刻的反映。在靖西,有许多与牛有关的地名。它们显示出人们对牛的敏感和感情,体现了对这种极重要的农耕用畜的高度
  6.反映了阴阳风水和万物有灵的观念


  当对世界的理解处于较原始状态的时候,在人们的眼里,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总是具有至高无上的灵性,可以主宰人类的命运。靖西地名中,有的就深刻地反映了传统中华文化中的阴阳风水以及万物有灵的观念。如“驼龙”,“驼”即此地,据说因此地是龙穴所归而得名。更多靖西好看
  三、对地理环境的反映


  文化具有地域性,这已成为公认的事实。地名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很显然也是在地理环境基础之上产生的。[5]靖西属岩溶山原地貌,全县整个地势为一石灰岩高原,境内大部分是由石灰岩组成的峰林、峰丛山地,群山林立,峰峦叠嶂,水源时出时没,石山与石山之间有许多较平坦广阔的溶蚀盆地和槽形谷地,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更多靖西好看
  四、一些语音现象的体现


  作为当地壮语的音译,靖西地名体现了一些语音现象。


  靖西壮语与壮语北部方言的一大区别是拥有一套送气声母。但是在靖西地名中,却出现送气音(不送气音)音译后写成不送气音(送气音)的现象,这与当今靖西壮语的语音系统并不相符。疑为靖西壮语曾经历过无法区分送气音和不送气音的阶段。更多靖西好看
  同时,体现出靖西人说普通话的一些语音特点,大致如下:


  “凌笑”中的“笑”指凿、开凿,靖西壮语读为[θiu5]。体现了靖西人说普通话时舌面擦音声母常发成[θ]或[]的特点。


  “吓孟山”,“吓”实为“娅”的异译。靖西人所说的普通话中,舌面擦音与齐齿呼相拼的音节常常读为零声母音节,因而“吓”与“娅”读音相同。


  “巴还”中的“还”是靖西壮语[wa:n1](甜)的音译;“逐幻”中的“幻”实为“弯”;而一系列与水牛有关的地名中,水牛[wa:i]均被译为“怀”。靖西人所说的普通话中,舌根擦音与合口呼相拼容易读为零声母音节,这些深刻地反映了这一点。


  “驮月”中的“月”是靖西壮语“伯伯”[je]的音译。“那院”中的“院”是“旁边、边沿”[jen]的音译。更多靖西好看
  靖西壮语中村屯叫[ma:n3],此类地名,往往译为“晚”。如“晚隆”、“晚江”、“晚造”、“晚史”等。靖西人说普通话,有的w开头音节读为[m]声母,这些地名体现了这种语音特点。


  “富乐”的“乐”实为“箩”[lo],体现了靖西人说普通话时[o]、[]不分的语音特点。


  “坡敏”中的“敏”指李子,靖西壮语读为[man4]。体现了靖西人说普通话时[in]、[n]不分的语音特点。


  “布偶”中的“偶”指蛇,靖西壮语读为[ou]。体现了靖西人说普通话零声母音节常常加[]作声母的特点。


  以上所举地名,不仅折射出靖西历史的风云变幻,反映了靖西先民在改造环境、建设家园活动中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也表达了人们对生老病死、人情世故、众生百态的感悟和反思。更多靖西好看
  注:1.本文所引地名及考释主要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县地名志》(靖西县人民*府编,年)和《靖西壮语研究》(郑贻青著,)。


  .靖西话共有6个舒声调、4个促声调,共10个声调。调值分别如下:舒声调1—53,—1,3—33,4—13,5—45;促声调6—34,7—44,8—1,9—45,10—14。文中壮语读音只标调类,不标调值。


  [参考文献]


  [1]广西靖西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靖西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


  []李*.语用修辞探索[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3]侬芸青.侬智高逸事遗址点滴[J].范宏贵主编.侬智高研究资料集[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


  [4]梁庭望.壮族文化概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5]王彬.地名的文化生态分析——以岭南部分地名为例[J].学习与实践,,(8).

来源:《广西地方志》期刊年第4期

本期编辑:右江美人鱼、左江鱼翁、西德金楼当金甲的侠侣、黑衣壮少奶奶、德天瀑布滴下红色指天椒、铝都恋人

根贝侬

1
查看完整版本: 靖西各地地名的文化内涵